Saturday, September 27, 2008

The Life Before Her Eyes (2007)




這是我第一次看完戲后,依然還有問號在我腦海里;
也是我第一次看完戲后,立刻去找影評來解答我百思不解的疑問。
極力推薦這電影給影迷們。請去找來看,雖然我知道在大馬的戲院內不可能會上映。

影片剛開始時,我覺得它是一套講述校園暴力的電影,不過又覺得戲名取得不稱;
影片開始后的二十分鐘,我覺得它又是一套倒叙的電影;
而影片的最后,又被結局twist了一下。
好過分,從來也沒想到除了恐怖戲外,劇情片也可以twist我。

其實單單從戲名就可以知道答案了。
算是導演完成了這電影后,對可能對結局百思不解的觀眾的補償。
就連電影slogan都好像間接的解釋了:"Your life can change in an instant. That instant can last forever"。

在影片中,到处都开着鲜花。绚烂的花,很耀眼很絢麗。
當花被镜头帶到時,都是缓慢的,是那种會让人窒息的緩慢。
這些盛放的花朵,象征著活在生命最頂點的年輕人。

影片講述著正當青春年華的Diana(Evan Rachel Wood),對于自己的青春好不留情的揮霍 - 性愛、大麻、叛逆...
不過很幸運的,Diana有著很好的良友-Maureen。Maureen對于Diana的循循善誘,讓Diana不至于太壞。
Wood的Diana,不想就這樣在小鎮里過完一生,她想要離開她所居住的小鎮;
而Maureen卻覺得平平淡淡的在小鎮上相夫教子,過完自己的一生,就是最幸福的事了。
不幸得是,校園暴力發生了。而兇手持著槍,在廁所里,要Diana和Maureen,二選一,決定是誰能夠生存下去。
影片到了最后幾分鐘才揭曉到底Diana和Maureen,誰才是二選一的生還者。

而長大后的Diana,則由Uma Thurman所飾演。
Thurman的Diana,已婚,有了一個女兒-Emma。老公是個教授。
不過Thurman的Diana還是對當年的校園暴力不能釋懷。
Emma也像當年的Diana,很叛逆。讓Diana非常感慨和無助。
而Diana當上了教師,不過看起來不像是很成功的教師(學生們都覺得上她的課很悶,一直期待下課)。
整段電影是由Wood的Diana和Thurman的Diana編織起來。

這套戲讓我思考了一下。
如果我的孩子,犯了我以前所犯的錯誤,我該怪我自己嗎?
而我又該如何去面對同樣傷了爸爸的心的我和我的孩子呢?
打罵他的當兒,我會不會罵的比較嚴厲,還是比較松?
只因為我們都犯過同樣的錯誤。

接下來的這些話會泄漏劇情,如果想要看這套戲的朋友,請別先看。看完戲后,才來highlight以下的spoiler:

其實,到最后,死的是Diana。
而Thurman所飾演的Diana,根本不存在過。而只是Diana臨死前的flashback。
“My life flashed before my eyes”,西方人相信,當人臨死前,他的一生會於他眼前掠過。

不過Diana更厲害,不止過去,連未來的生活也一併出現。

所以Thurman的Diana,只是在Diana臨死前的幻想。
在網上找找時,還發現了這篇文章 ,順便轉貼上來給有興趣的朋友看看:

因電影分成「十五年前」與「十五年後」兩個時空,故下文將以各自的演員名稱代表不同年代的Diana,以茲區別。

1. 英文片名《The Life Before Her Eyes》其實是源自「My life flashed before my eyes.」這句說話。西方傳言,一個人臨終前,他的一生會於他眼前掠過。不過電影中的Diana更厲害,不止過去,連未來的生活也一併出現。即是 說,Uma Thurman (成年Diana)從未真實存在過,她所有事蹟都是在Evan Rachel Wood (17歲Diana)腦海中發生。順帶一提,IMDB Board上有不少網友投訴片名揭穿了結局。

2. 當持槍者Michael第一次質問Wood:「But if I don't kill you, then who should I kill? 但如果我不殺你,那我該殺誰?」,Wood啞口無言,並甩開好友Maureen的手。但受到Paul Mcfee教授有關「良心」的演講所啟發,內容提及:「人需要運用想像力來策劃自己的將來,希望藉著想像力,能於當前一刻,作出可在後世修成正果的抉 擇」,Wood因而幻想十五年後的她會過著怎樣的生活。直至片末,她終於洞悉自己生還可能帶來的後果,所以面對Michael同一條問題時,手握得更緊, 堅定地回應:「Shoot me.」,將生存機會讓給更高尚、更配得起的Maureen。


3.Thurman 成為了藝術科教師,普遍學生反應冷淡,唯一看重的學生是Anna。不止學生反應,連她倆的一席對話都是從早前Mr. McCleod的課堂中倒模過來:McCleod稱讚Wood擁有天資,但需要轉變一下角度;Thurman則指Anna的潛力比她想像中還要高,有資格 考入四年制大學。Anna拒絕機會,解釋她不打算離開鎮上的男友,因為人生太短暫了。此處的Anna既象徵著Maureen選擇留在鎮上的取向,同時讓 Thurman看見自己昔日的影子。片初Wood說她們已到達結婚的合法年齡,Maureen回應:「或者我們應該先上大學」。反映Wood信奉不顧前程 的享樂主義,Maureen則處處心思熟慮,為未來設想。

4.離開 Briar Hill小鎮是Diana一直以來追求的夢想。在夢境裡,即使當上了教師,也不忘向學生灌輸這個觀念。「You may think you'll never leave this town, but you just have to give it a chance. 你或者認為你將永遠離開不了這城鎮,但你只需要給它一個機會」這段對白意味著Wood知道自己終日耽迷玩樂,以她這種成績,是不可能考上大學,離開 Briar Hill的(幻想中的Thurman果然留在鎮內)。此外,她還受到另一種生活態度的衝擊,原來不是所有人都眷戀大城市物質生活的。Wood經常揶揄 Maureen終生只能留在Briar Hill湊仔,但Maureen毫不介懷,她認為只要與心愛的人(Nate)過著簡約平凡的生活,即使留在Briar Hill,已很滿足。相反,Wood清楚男友愛她只是因為她得17歲,她是不可能擁有像Maureen般幸福美滿的生活。

5.Thurman 曾向丈夫抱怨過,Emma年紀少少便遺傳了自己的反叛基因,活像她年輕時的寫照。之前Wood因傷人被捕,Diana母親到警局保釋她時便下過命令: 「You have two seconds to wipe that smirk off your face. 你有兩秒時間擦掉臉上的笑容」,當時Wood漫不經心地以粗口回應。後來這句對白再度出現,是在Thurman給女兒氣壞時衝口而出的。她才體驗到自己年 幼時的頑劣行為,為母親帶來多少重負,也諒解母親的憤怒是不無道理的。

6. 在進入洗手間前,Maureen曾講過凍乳酪為她帶來第二次約會,Thurman請Emma吃乳酪,就證明她有多疼惜女兒。可是Emma對此毫不領情,並 直指Thurman憎恨她。這句對白當時聽起來似乎不太合情理,不過當觀眾得悉Wood曾做過墮胎手術,便知道這其實代表Diana一直飽受打掉胎兒的內 疚感煎熬,所以幻想中的Emma才會指責Diana因憎恨她而親手殺死她。而這控訴亦未必是毫無根據的:Wood討厭小孩所以不喜歡到公共遊泳池,並且認 為小孩是阻礙她逃離Briar Hill的絆腳石。

7.Wood是個反叛青年,對基督教素來抗拒, 寧在教堂外等候Maureen,也不願參與主日崇拜,甚至藉引用母親的話來嘲弄Maureen出席分享神蹟的聚會。直至她把胎兒打掉,對此深感內疚,所以 才會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,主張Emma入讀教會學校。鑒於Emma在夢境中是Diana的縮影,這可視為她潛意識下希望生命能從頭來過,並避免重蹈覆轍 (婚前性行為、墮胎)。其後Emma因為在學校到處東躲西藏而要見家長,修女指她disappears and hides,則可理解為Diana心裡的另一股勢力,催促Wood不要再躲進夢境,逃避現實(詳見9.)。

8.Thurman因為目睹丈 夫偷情,一時失神而發生交通意外。片尾再次flashback,發現那位 「第三者」原來就是Evan Rachel Wood。這說明了片頭Wood談及那位被她塞爆留言信箱的professer其實就是Paul Mcfee,較早前他與Thurman在門廊的對話也透露了,他倆是在Diana年輕時候認識的。Paul在現實中很可能早有家室,因此Wood認為假如 她於事件中生還的話,便大有機會破壞對方美滿家庭。由於是夢境,Paul Mcfee的外表沒多大轉變,也正好解釋了早前Thurman雖然貴為中學教師,卻依然受到Emma學校的修女所輕衊。「Is it possible that nothing changes in this town?」「Except you.」

9.緊接Wood觀看演講一 幕,Thurman憶起當年Maureen說她兒時很愛在雨中逗留,發覺有些花會遭受風雨催殘,有些卻能在雨後開得更加燦爛,若有所思地說了句:「I have to go.」。照字面解釋是指她決定要出席槍擊案的十五週年紀念會,但也可解作她必須要離開,捨身成仁──這個靈魂終於意識到不該留戀眼前生活,選擇回到自身 軀殼,面對現實中的生死抉擇。她在班房裡屬於自己的座位擺上了鮮花,只是臨走進洗手間之際,因學校致電通知Emma的失蹤消息而打斷。最後Thurman 於森林中尋獲女兒蹤影,Emma不停哭喚著母親的幫助(懇求Diana不要打掉她),但因另一邊廂Wood在墳場找到Emma的墓碑,令她意識到Emma 只是心中幻想,故Emma突然在面前消失。而儘管Diana早已立定心腸要犧牲,可Thurman死前還是心不甘情不願地說了句「No.」,顯示墮胎事件 是她一生中最大遺憾。

10.最後重提一些鮮有人留意的瑣碎細節。

Diana初時不屑Maureen:「I know that you and Nate are gonna have eight kids and be one of those perfect creepy Christian families that live happily ever after.」
後來變成祝福Maureen:「I know that you and Nate are gonna have eight kids and be one of those perfect families that live happily ever after.」

1.
Emma跟Thurman猜C字開首的字謎,Thurman先後猜了Child和Car,最後答案是Cougar,三樣都是貫穿全片的元素。2.Emma收看電視放映的動物紀錄片,旁白指美洲豹會一直伴隨著兒女,直至牠們長大成人為止。我想美洲豹大概象徵著Diana的母性吧。3.歌曲《She's not there》於片中三度響起,「She」應該是指Emma,難怪觸痛Diana的神經,要求轉台了。4.Maureen向Wood道歉那幕,正是在Thurman家門口發生的。5.片初Wood說打過百次Mcfee的電話都給轉駁到留言信箱,後來Thurman在乳酪店拖走Emma時嘗試打給Mcfee,果然又飛去留言信箱。6.Thurman為女兒唸過童詩後,嘆了句:「Why does it have to be that one? 為什麼牠要成為(犧牲的)那一個?」接著鏡頭轉到一隻雀鳥屍體倒在地上,喻意Diana的死亡(Mr.McCleod提到的白努利定律)。7.「I don't deserve this. 我配不起」Thurman在床上低泣著。由初時質疑為何她要犧牲,中段開始覺得自己配不起這個生還機會,到最後「I have to go. 我要走了」。Diana於夢境經過三個階段,終於完成歷練。

7 回复:

LuLu said...

很详细的影评,厉害!

我也想看,可是连上次你介绍的Notebook都还没看耶~~

Akira 思胜 said...

还好的一部电影呢...
怎么突然间写这篇的啊?

bearlim said...

写得我都想看了~~
去找去找

~珊姑娘~ said...

这里没上映的喔!
我也很想看了。
我也要去找了。。。。

cloudet said...

@lulu:謝謝。真的是很不錯的。去找找看噢。
@akira:是嗎?不過我覺得真的很棒的。雖然說劇情片用twist這招還是有點怪。:)
@bearlim:本地沒得看噢,要去"找找看咯"。:p
@珊姑娘:這里上映的動作片較多,這些冷門的戲,還是得花心思去找呢。

pei ling said...

刚看完The life before her eyes就急不期待的上网查我对此片满脑子的疑问。真多得你对此片详细的分析介绍才解开我对此片的重重疑问!TQ!

cloudet said...

@peiling:很高興我的帖可以幫到你。有空常來!:)